一、两会记者会上的“科技交锋”:从“哪吒闹海”到“青山遮不住”
2025年3月7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,面对外媒关于“美国比不过就抢、得不到就毁”的尖锐提问,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以一句“暴风雨最猛烈处,恰是‘哪吒闹海’‘一飞冲天’的舞台”引发全场掌声。这场88分钟的记者会,23个问题中有9个涉及中美科技竞争,折射出全球对两国科技博弈的高度关注。
王毅的核心论点:
历史逻辑:从“两弹一星”到DeepSeek人工智能,中国科技创新从未依赖掠夺,而是依靠自主突破;
现实应对:美国对华芯片制裁、实体清单等手段是“100%单边主义”,中国将以普惠共享反制技术霸权;
未来路径:“小院高墙挡不住东流之水”,科技竞争最终要靠开放合作破局。
二、美国科技霸凌的“三板斧”:制裁、断供、围堵
1. 芯片战升级:从“卡脖子”到“全产业链绞杀”
2024年12月:美国将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列入实体清单,涉及设备、晶圆厂、EDA工具等全产业链,创历史最大规模;
技术断供:禁止向中国出口7nm以下制程设备,连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遭封锁;
胁迫盟友:施压荷兰ASML停止对华出售DUV光刻机,要求韩国三星、SK海力士10年内不得扩大在华产能。
2. 人才战:从“千人计划”污名化到签证限制
2024年美国《科技人才保护法》禁止STEM领域美籍华人参与中国科研项目;
MIT、斯坦福等顶尖高校终止与中国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合作。
3. 数据战:TikTok剥离法案背后的焦虑
2025年3月,美国众议院以352:65通过强制字节跳动出售TikTok法案,被指“数字时代的东芝事件”。
三、中国反制:从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到镓锗出口管制
面对美国科技霸凌,中国打出“防守+破局”组合拳:1. 法律武器升级
《反外国制裁法》将美国雷神、洛克希德·马丁等军工巨头列入清单,冻结其在华资产;
《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》限制镓、锗等关键原材料出口,全球半导体产业震动。
2. 技术自主突围
量子计算:2025年2月,中国实现512量子比特芯片量产,谷歌同类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;
人工智能:DeepSeek大模型在多模态理解测试中超越GPT-5,全球开发者超200万。
3. 国际统一战线
联合巴西、南非发起“开放科学倡议”,为发展中国家提供AI技术培训;
中俄签署《远东科技合作纲要》,共建北极光缆抵御美国数据监控。
四、科技博弈背后的全球产业链重构
美国对华科技战的“七伤拳”效应正在显现:1. 美国企业反噬
英伟达因对华限售损失6400亿市值,被迫推出“中国特供版”AI芯片;
高通、英特尔游说政府放宽限制,警告“失去中国市场将丧失技术迭代动力”。
2. 全球产业链分裂
台积电被迫在美日德设厂,成本飙升导致3nm芯片涨价40%;
欧洲汽车巨头因缺芯减产,宝马CEO公开指责美国“绑架全球供应链”。
3. 新兴技术阵营成型
金砖国家量子通信网络启动,绕开美国主导的互联网根服务器;
华为鸿蒙系统全球装机量突破10亿,与安卓、iOS形成三足鼎立。
五、未来之路:竞争 or 共治?
王毅的“三问美国”启示录:
道义之问:“若科技成为铁幕工具,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?”;
利益之问:“脱钩断链真能保住霸权,还是加速衰落?”;
历史之问:“打压中国创新,是否在重演‘马车对抗汽车’的谬误?”。
学者预警:
麻省理工学院《技术评论》:“中美科技冷战可能使人类错失AI治理最佳窗口期”;
清华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:“建立中美科技‘竞合’规则,比争夺技术更重要”。
网友热评:
“美国在芯片领域‘卡脖子’,中国直接练出‘铁脖子’!”(点赞28万)
“从‘银河号事件’到‘芯片战’,30年过去,美国还在用同一本剧本。”(点赞19万)
“建议白宫好好学学‘哪吒闹海’——逆天改命才是中国科技的真内核!”(点赞15万)
